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初中部语文教师 张丽梅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阅读文学作品应养成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有效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及语言运用的能力。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那么浓厚。有学生打开语文课本却不愿阅读,不知如何去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也无法体验这种“美”。的确,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锐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或许是“图像时代”和娱乐化带来的冲击,学生们更偏爱感性化、浅层次的阅读体验。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这一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阅读兴趣。
《安塞腰鼓》反映了陕北人的精神风貌,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西北黄土文化与江南水乡文化的差异。对文化的探寻,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风格习俗,认识文化艺术没有好坏高下的分别。黄土高原有着粗犷、豪迈的风格、而江南水乡县柔媚秀丽的风情。学生对地域文化化特质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究兴趣,再去把握文章表达的主旨就不难了。
《木兰诗》一文学生比较爱读,但课文在描写花木兰这一巾帼女英雄时,略写了她军旅生涯的内容。对这一片断有不少学生也想了解,于是我鼓励他们去发现,去想象。而不是向学说明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我认为,如果学生对某一细节点感兴趣,这恰好是引导他们对文本深入体验的楔机。一位学生寻找到家里收藏的一本小人书《木兰从军》,里面有描写木兰征战的事件,这引发了全班同学进行传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并使学生们深深喜爱上“花木兰”这一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爱家爱国的女中豪杰。
二、营建美好、深沉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水平
要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就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对文章“美”的感悟,对文章“情”的捕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文学作品中,除了好的文学形式外,文章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例如《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英国人斯科研成果特和他的伙伴的精神令人感动。教学时教师切不可先入为主,而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谈谈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然后,我抓住学生被强烈感染的心理,介绍了90多年前南极探险活动的详细情形及美国一位科学家新近推出的一本新书《最寒冷的三月》,新书的推断正好说明了作者茨威格在文章末段指出的——斯科特一行的悲剧是由于“不可战胜的厄运”造成的。
显然,对文章背景知识的适当了解,让学生凝聚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再通过教师进一步地涂入讲解。重点出探险者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从人类征服自然的高度悲壮的“美”的角度来教育学生,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兴趣变得高涨,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而感奋。在这里,教师营建的深沉的“情”,使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之中,甚至从心理上幻化为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感受文本细节描写的震荡人心的魅力。
三、朗读表读训练这一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大有裨益。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表演训练是必要的。这一活动触及每一个学生,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愿意走上讲台朗读课文,感受同学和老师关注的目光。如果得到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表扬,他会在心中窃喜,对阅读的兴趣与日俱增。我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加以适当的指导,更多的是赞扬和鼓励。
当然,一堂课时间有限,朗读一篇文章一般需要八到十五分钟,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轮流到讲台上朗诵。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同学们在读“百草鞋园的生活”时,轻松快乐;而读“三味书屋”这一节,同学们则在朗读中体现了沉闷枯燥的氛围。有一名学生在读有关素镜容老先生沉迷读书的情景时,声音抑扬顿挫,很传神地把先生的入神情态表现了出来。我连声称赞,于是全班同学都弃满兴趣地读起来。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声情并茂。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反复诵读,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情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表演训练,我发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有些同学简直爱上了阅读。我想,在接受良好的文学熏陶的同时,他们一定会逐渐感悟到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