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引航导学”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许五明
“引航导学”是我校在学洋思、学衡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而积极探索出的一种适宜本校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近两年的大胆尝试,不断总结,其教学过程归纳为五个基本环节:引发、引动、引导、引领、引伸。下面笔者仅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该模式,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第一阶段:引发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问题是怎样进行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正负》一节时,我提出了:水位上升5m表示成+5m,那下降5m,如何表示?气温38℃记作+38℃,零下2℃怎么记作?等等,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为背景导入课题。又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一节内容时,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公园里的路总是修得弯弯曲曲,而我们行走的公路却又为什么要修得笔直?像这样引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导入新课,对学生而言,最具吸引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第二阶段:引动阶段
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解读探究过程,这就需要在开启学生思维上下功夫。如在讲授《等式的性质》一节时,我让学生制作天平架、托盘等,学生之间做演示,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得出等式性质一、二的结论;还有平面图、立体图的折叠与展开,平面图形的旋转成空间立体图形等等,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能力,从而切实把知识落在实处。
第三阶段:引导阶段
这是一个深挖教材的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有条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因而,这一阶段自然应该是我们实施引航导学的重中之重环节。如在执教《线段的和差、中点的计算》一节时,学生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线段AB=10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点E为AC的中点,点F为BC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学生在思考中就遇到了C点位置不好确定的困惑,教师应及时反馈学情,捕捉契机,加以指导、分析、着重理解“直线AB上”这一关键性的词句,说明点C在线段AB上或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顺势作出图形,一目了然,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第四阶段:引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是创新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我的做法是:侧重于精选两至三道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例题进行师生共同分析、探索,从而总结出解题技巧与方法。例如在讲授《余角与补角》一节时,精心设计出这样一道数形结合的综合性试题:如图已知锐角∠AOB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4倍大18°,OC是∠AOB的平分线,且∠BOD=∠AOC,求∠COD的度数,此题一出现,学生无疑表现出望而生畏,为什么呢?因为它把余角、补角的关系和角平分线、角的和差倍问题集为一体了,实属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在这里,我只作了两点提示:一、由条件中∠AOB的余角、补角关系可求出它是多少?二、根据角平分线性质,∠BOD=∠AOC,又可得到哪些角的数量关系?它与所求的∠COD的关系是什么?学生经过仔细探究、思考、讨论,不少同学迅速解答出来了。课堂上,我经常选用综合性较强、能构建多个知识点的思维量较大的题,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深厚扎实的功夫,精心选题或组题、多渠道、多方位拓宽学生认知能力与解题策略。
第五阶段:引伸阶段
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能力、升华知识的时空,通常是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我的策略是组织专练卷一般4—6道题,它的显著特征是:代表性、典型性、能力性、创新性,可以全面检测学生认知能力、解题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因此我所布置的作业,从来不会照搬教案或教材上几个题应付了事,而是精心细致参阅多种资料,从中筛选,加以整合。它的作用是既能让学生耳目一新,见多识广,拓宽思维,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浓厚的求知兴趣。[Page]
以上是本人在实施引航导数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与感悟,不足之处,敬请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