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千秋学校
现在是:2024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设为首页·繁體中文 
 
教学教研
通知公告 更多>>
仙桃市千秋学校开展2023…
千秋学校举行第四周升旗…
畅谈经验   分享快乐——…
仙桃市千秋学校、电子商…
千秋学校举行2023年关于…
卯足干劲 扬帆起航——仙…
培训促成长 携手共前进—…
传承经典 陶冶情操 ——…
稳中求进提品质 精益求精…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教学教研07年中考语文试题 [教学设计]
07年中考语文试题
时间:2007/7/1 来源: 作者: 浏览:6528

潜江市  仙桃市

     

 

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卷

 

 


     

亲爱的同学,本次考试为你展示语文才华提供了舞台,请你潇洒走一回!

全卷共分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请将17密封线内的项目按要求填写清楚;答案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题相应的位置上。

 

题号

总分人

复分人

(一)

(二)

(三)

得分

 

 

 

 

 

 

 

 

 

 

 

评卷人

 

 

 

一、识字与写字(共5分)

 

1.卷面书写。(3分。全卷书写规范、美观,得3分;卷面整洁,书写认真,得2分;卷面较整洁,书写较认真,得1分;乱涂乱画的,不给卷面分。)

2.给加点字注音和依拼音填字。(2分)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      )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qiàn      )绿野大地。                                   ——纪伯伦《雨之歌》

评卷人

 

 

 

二、积累与运用(共18分)

 

 

3.请按要求默写。(7分)

1)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2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4)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拥有“                                                                                                   [Page]”的心态。

59月,武汉市将迎来“2007年女足世界杯”的盛大赛事,为了表示对各国运动员的热情欢迎,又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我们可选用《论语》中的“                                                                

                                                  ”来作为欢迎标语。

6)“思乡”是唐诗中极为鲜明的主题之一,请你从初中课本中举一联为例(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

4.句子仿写,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2分)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笑;                                                                                                        若要有宽广的胸怀,请多接纳别人的忠言。

52007531是以“创建无烟环境”为主题

的第20个“世界无烟日”。据武汉市一项调查显示:烟

民中女性比例高达3%4%,且呈上升趋势;35% 的青

少年接触过烟草。右边这幅漫画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这一            

现实问题。请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说话题。(2分)

1)揣摩妈妈的话,其言外之意是:              [Page]

                                                   

2)听了妈妈的话后,女儿禁不住说道:

                                                                                 

6.古诗赏析。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3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1分)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7.短文修改。(4分)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②笔者在会上获悉,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限制。

③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齐备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④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频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了有效保护。⑤为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格局中,政府将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1)第④句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改正。            改为            1分)

2)第②句有一处用词不当,找出来改正。          改为            1分)

3)第⑤句存在语法上的毛病,请在下面原句上修改。(2分)

为了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社会发展格局中,政府将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

评卷人

 

 

 

三、阅读与探究(共40分)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Pag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              2公令疏军而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战       使人             B.得原失信       登轼望之  

C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       D.令以三日     闻寡人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评卷人        

 

 

 

 


(二)风筝中的科学

窦光宇

 [Page]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或者200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12分)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1期,有删改)

12概括。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分)

13.理解。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2分)

                                                                                  [Page]

14.品读。第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4分)

                                                                                   

                                                                                  

15.拓展。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4分)

                                                                                   

                                                                                  

评卷人

 

 

 

(三)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Page]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6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2分)

                                                                                  

17.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悚然一惊 →(            )→(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Page]

18.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4分)

                                                                                  

                                                                                  

                                                                                  

19.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0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Page]

                                                                                  

评卷人

 

 

 

四、综合性学习(共7分)

 

某校组织“走进名著世界大闯关”比赛活动,活动即将开始。

主持人: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的《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今天,我校组织的“走进名著世界大闯关”活动就从这里开始!请你参与下面的闯关活动。

21.第一关:寓言故事我来连。请你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与所给寓意对号入座(只填代号,备选项有多余)。(3分)

备选项A.《两只口袋》  B.《农夫和蛇》  C.《蚯蚓和狐狸》  D. 《狐狸和葡萄》

  E.《蚂蚁和蝉》  F.《狼和小羊》

寓意:讽刺好逸恶劳的,如(        );讽刺找借口自我辩解的,如(        );讽刺只说别人的坏话而看不见自己缺点的,如(        )。

22.第二关:寓言故事我来讲。请讲述《伊索寓言》中有关贪得无厌的一个故事(只写故事概要)。(2分)

                                                                                  

                                                                                   

                                                                                   

                                                                                   [Page]

23.第三关:阅读体会我来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读《伊索寓言》这部名著的?读了这部名著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分)

我的方法:                                                                         

我的收获:                                                                    

主持人:你的表现很出色!相信下一个活动环节你会表现得更好……

评卷人

 

 

 

五、写  作(50分)

 

 

24.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

文题一:以人间何处无风景”为题作文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这是发生在深圳街头的一件事:一个已经20多岁、身高却不足1的残疾乞丐躺在地上乞讨,将近一天时间所获无几。一个外国人路过,看到上身赤裸脚穿拖鞋的他,就送给了他一张百元大钞。令人惊异的不是这个乞丐的“意外收获”,而是不到半分钟之后,他一瘸一拐地走到30外的一个募捐箱边,将这一百元钱塞进去。那里,两百多名网友正在为一位身患重病却无力支付医疗费的女孩募捐。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捐钱时,他只说了一句:“她比我更可怜……

 

 

 

 

 

 

 

 

 

 

 

 

 

 

 

 

 

 

 

 

 

 

 

 

 

 

 

 

 

 

 

 

 

 

 

 

 

 

 

 

 

 

 

 

 

 

 

 

 

 

 

 

 

 

 

 

 

 

 

 

 

 

 

 

 

 

 

 

 

 

 

 

 

 

 

 

 

 

 

 

 

 

 

 

 

 

 

 

 

 

 

 

 

 

 

 

 

 

 

 

 

 

 

 

 

 

 

 

 

 

 

 

 

 

 

 

 

 

 

 

 

 

 

 

 

 

 

 

 

 

 

 

 

 

 

 

 

 

 

 

 

 

 

 

 

 

 

 

 

 

 

 

 

 

 

 

 

 

 

 

 

 

 

 

 

 

 

 

 

 

 

 

 

 

 

 

 

 

 

 

 

 

 

 

 

 

 

 

 

 

 

 

 

 

 

 

 

 

 

 

 

 

 

 

 

 

 

 

 

 

 

 

 

 

 

 

 

 

 

 

 

 

 

 

 

 

 

 

 

 

 

 

 

 

 

 

 

 

 

 

 

 

 

 

 

 

 

 

 

 

 

 

 

 

 

 

 

 

 

 

 

 

 

 

 

 

 

 

 

 

 

 

 

 

 

 

 

 

 

 

 

 

 

 

 

 

 

 

 

 

 

 

 

 

 

 

 

 

 

 

 

 

 

 

 

 

 

 

 

 

 

 

 

 

 

 

 

 

 

 

 

 

 

 

 

 

 

 

 

 

 

 

 

 

 

 

 

 

 

 

 

 

 

 

 

 

 

 

315

 

 

 

 

 

 

 

 

 

 

 

 

 

 

 

 

 

 

 

 

 

 

 

 

 

 

 

 

 

 

 

 

 

 

 

 

 

 

 

 

 

 

 

 

 

 

 

 

 

 

 

 

 

 

 

 

 

 

 

 

 

 

 

 

 

 

 

 

 

 

 

 

 

 

 

 

 

 

 

 

 

 

 

 

 

 

 

 

 

 

 

 

 

 

 

 

 

 

 

 

 

 

 

 

 

 

 

 

 

 

 

 

 

 

 

 

 

 

 

 

 

 

 

 

 

 

 

 

 

 

 

 

 

 

 

 

 

 

 

 

 

 

 

 

 

 

 

 

 

 

 

 

 

 

 

 

 

 

 

 

 

 

 

 

 

 

 

 

 

 

 

 

 

 

 

 

[Page]

 


 

 

 

 

 

 

 

 

 

 

 

 

 

 

 

 

 

 

 

 

 

 

 

 

 

 

 

 

 

 

 

 

 

 

 

 

 

 

 

 

 

 

 

 

 

 

 

 

 

 

 

 

 

 

 

 

 

 

 

 

 

 

 

 

 

 

 

 

 

 

 

 

 

 

 

 

 

 

 

 

 

 

 

 

 

 

 

 

 

 

 

 

 

 

 

 

 

 

 

 

 

 

 

 

 

 

 

 

 

 

 

 

 

 

 

 

 

 

 

 

 

 

 

 

 

 

 

 

 

 

 

609

 

 

 

 

 

 

 

 

 

 

 

 

 

 

 

 

 

 

 

 

 

 

 

 

 

 

 

 

 

 

 

 

 

 

 

 

 

 

 

 

 

 

 

 

 

 

 

 

 

 

 

 

 

 

 

 

 

 

 

 

 

 

 

 

 

 

 

 

 

 

 

 

 

 

 

 

 

 

 

 

 

 

 

 

 

 

 

 

 

 

 

 

 

 

 

 

 

 

 

 

 

 

 

 

 

 

 

 

 

 

 

 

 

 

 

 

 

 

 

 

 

 

 

 

 

 

 

 

 

 

 

 

 

 

 

 

 

 

 

 

 

 

 

 

 

 

 

 

 

 

 

 

 

 

 

 

 

 

 

 

 

 

 

 

 

 

 

 

 

 

 

 

 

 

 

 

 

 

 

 

 

 

 

 

 

 

 

 

 

 

 

 

 

 

 

 

 

 

 

 

 

 

 

 

 

 

 

 

 

 

 

 

 

 

 

 

 

 

 

 

 

 

 

 

 

 

 

 

 

 

 

 

 

 

 

 

 

 

 

 

 

 

 

 

 

 

 

 

 

 

 

 

 

 

 

 

 

 

 

 

 

 

 

 

 

 

 

 

 

 

 

 

 

 

 

 

 

 

 

 

 

 

 

 

 

 

 

 

 

 

 

 

 

 

 

 

 

 

 

 

 

 

 

 

 

 

 

 

 

 

 

 

 

 

 

 

 

 

 

 

 

 

 

 

 

 

 

 

 

 

 

 

 

 

 

 

 

 

 

 

 

 

 

 

 

 

 

 

 

 

 

 

 

 

 

 

 

 

 

 

 

 

 

 

 

 

 

 

 

 

 

 

 

 

 

 

 

 

 

 

 

 

 

 

 

 

 

 

 

 

 

 

 

 

 

987

[Page]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信息更新中...
友情链接: 湖北工程学院就业信息网 新梦科技 仙桃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仙桃市千秋学校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 技术支持:新梦科技
地址:湖北省仙桃市杜台大桥附近 邮编:433000
电话:0728-3258372  E-mail:qianqiu1997@163.com
  鄂公网安备 42900402000256号    备案号:鄂ICP备18002725号-2
仙桃市千秋学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