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千秋学校
现在是:2024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设为首页·繁體中文 
 
教学教研
通知公告 更多>>
仙桃市千秋学校开展2023…
千秋学校举行第四周升旗…
畅谈经验   分享快乐——…
仙桃市千秋学校、电子商…
千秋学校举行2023年关于…
卯足干劲 扬帆起航——仙…
培训促成长 携手共前进—…
传承经典 陶冶情操 ——…
稳中求进提品质 精益求精…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教学教研比较高中数学的新教材和旧教材 [教学设计]
比较高中数学的新教材和旧教材
时间:2009/10/22 来源: 作者: 浏览:3040

比较高中数学的新教材和旧教材

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

我想把新教材和旧教材做一下比较,希望能以此来探讨一下,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而已。

两种教材侧重点不同,思路不同。

旧教材侧重对事物的原理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再用它来解答一些问题;新教材则相反,侧重一些现象或事例,尽量避免对本质和规律的直接叙述,而是设计了一些活动内容,想让学生能透过这些现象、事例,发现事物的道理和规律来。概括起来就是:旧教材是从本质到现象,新教材则是从现象到本质。

应该说新教材比旧教材更难教。依据新教材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从一些现象或事例入手,设计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讨论,从中发现问题,再得出结论。首先,事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还要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这样的一节课能解决几个问题?其次,就是按照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去做,对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可能有的教育材料进行教学,因为从现象到本质,条条道路通罗马,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可再往下进行,道理和规律岂是好发现的吗?它是前人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啊!设计什么样的现象或事例,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能容易且恰当地到达本质和规律呢?教师教学难!再次,结论往往不直接给出,意思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其中隐含的道理和规律。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他们把正确的答案找出来,再归纳整理。给人的感觉是:结论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索的过程。虽然新课改强调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可人们习惯地认为,书里没有明确交代的,就是不重要的,何况课改再三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和种种好处呢。

给人感觉结论不重要的另一原因,是新课程改革认为结论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理解和明白,能用它解答一些问题就行了,重要的是通过发现知识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道理看起来很对,实则不然。不信的话,我们接着向下进行,看看学生是不是能用已知的道理解决类似的问题呢?简单的还可以,稍微难一些的,许多学生又糊涂了,因为对道理和规律没有反复强化记忆,没有在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他就不能用已知的道理快速解答问题,这是多么大的错误啊!我认为这是一种思想,理解知识要这样,书却不能这样做。知识点,书要给予明确的叙述,或与其它辅助材料配合使用。

有人说:学生要像小科学家一样,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真的要这样教育吗?就爱因斯坦来说,他也要先接受大量的知识,只有在他感到有不解的问题时,才去研究思考。而且,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别人在小时候就已明白的事,而爱因斯坦长大后还在思索,像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课堂辩论就能完全解决的。

的确,很多发明创造是逆向思维得来的,科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是否定已知的道理做出来的,由此引发了人们对许多事情的重新思考,进而兴起了要重新看待世界的思潮。那么,是不是我们凡事都要倒着去看一看,都要重新审视,再去探讨一番呢?那样人类岂不要回到了原始状态,又怎么可能接受前人大量的优秀成果,继往开来呢?更何况任何发现与发明,都是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数量。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首先要接受前人大量的优秀成果,这一点,旧教材做得好,我们不应抛弃旧教材中合理的部分。但要多叙述些问题的经过,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人们看书、看问题更感兴趣的事。

新课程看到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知识量的不断增加,只能使人成为装知识的容器,人已经承受不了这种太大的压力了。于是,新课程缩减了知识量,降低了难度,重过程,轻结果的目的,是想告诉人们掌握多少知识量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考。[Page]

但是,新课程改革在否定旧课程的同时,也使自己走向另一极端。

重现象研究,轻结果表述,这就把主要的东西丢掉了;重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不愿直接接受任何现成的东西,于是大大削减了教学内容,忽略了给学生大量知识的积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在班级授课情况下,不注重共性,就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

无论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也都有其局限性。我认为现在不应停留在两者的论战上,而应研究两者的结合上,多兼容并蓄,少一些分歧,共同探讨教育的规律,达成共识,才有更广阔的前景。

在教育目标上,新课程改革看到了在我国长期的大统一思想下淹没的人的个性,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以人为本。原有的教育制度压抑、束缚人性,培养塑造的是社会需要的共性的人,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个人不过是集体中渺小的、可有可无的一分子。新课改转向关注人,提倡按人性的特点发展教育,这是一次人性的大解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人,尊重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值得关注的、值得尊重的,将来可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这是课改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新课改的很多思想是好的,而且是一种了不起的思想,人应该拥有这些思想!然而思想能完全代替实际吗?思想可以是丰富的、多样的,而实际操作却应是简单的、易行的。人类追求的发展方向总是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又能提高效率,而课改的很多地方是非常麻烦的,不容易操作的,因而引起大家的抵制。现在,应该结合实际出现的情况,好好研究一下,课改到底应该怎么做。

如果说旧教材遵循从本质到现象,以顺向思维为主,顺向思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容易被人们接受;从现象到本质,逆向思维,倒过来探研问题产生的过程,尽管它有很多好处,但毕竟本身不易大量使用。“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确是科学家共同拥有的品质,但是因为少才可贵,如果无限夸大,就是错误的。创新教育提出以逆向思维为主,又大多缺少具体可行的办法,一下子颠倒个个,势必引起大家普遍的不适应。我认为,教材应以顺向思维为主,但要多交代事情的经过,问题的来龙去脉,因为人的认知规律,总是遵循从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逆向思维,探究问题产生的过程要少,而且要提供具体可行的办法,或让人们将这些思想逐渐运用于教学当中,有一个适应过程,别期望一下子见成效。

关于用教材还是教教材,新教材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主要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在实际教学中,完全依照教材,知识面就太狭隘,需要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提出“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结果出现了或窄或大的偏差。我以为,既然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就应主要围绕教材的知识来教,适度扩展。偶而扩展的太大或者离经叛道也无可厚非。但不能漫无边际的教。教师要用教材,而且主要要教教材的知识,但要看你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教更好。

怎样看待注重具体知识还是系统知识。新教材打破以往系统叙述知识的办法,更多的是设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人说“西方人喜欢研究具体问题,东方人喜欢系统分析问题”。我理解的具体问题,大概是这样的吧,如果就某一个问题,你有独到的见解,你就可以标新立异,在这方面发展而不会受到轻视,他不会将这个问题放到一个大的方面、大的系统里去考虑,不因小求大,不求全责备。中国人的系统知识的确让人景仰,同时也让人自叹不如,让人产生高不可攀、望而却步的感觉。西方人没有这种压力,因而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不过,西方人也喜欢东方人的哲学思想,系统让人看问题更加全面。所以我认为,我们既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再丢弃它实在可惜,因而希望两者能结合起来。[Page]

我游离在两种思想之间,我觉得接受知识容易,快又多,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虽然难,但少量的用于教学中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我觉得系统知识全面完整,而单提出某个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也有其道理。事情可能只有一个,怎样理解和教学却因人而异。由此,我想到了两个著名人物:魏书生和杜威。两位教育大师,他们用不同的书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一个是接受法,一个是发现法,两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如果他们两个相遇,会说什么,他们各自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前提条件是什么?不知道哪位高明人士能给我们分析一下。魏书生反对的是现在推行的做过了头的发现法,这种发现法恐怕就是杜威本人看了也会啼笑皆非的。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告诉人们,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不去读书就会精神倦怠,这也许是最简洁的概括吧。

【字体: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信息更新中...
友情链接: 湖北工程学院就业信息网 新梦科技 仙桃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仙桃市千秋学校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 技术支持:新梦科技
地址:湖北省仙桃市杜台大桥附近 邮编:433000
电话:0728-3258372  E-mail:qianqiu1997@163.com
  鄂公网安备 42900402000256号    备案号:鄂ICP备18002725号-2
仙桃市千秋学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