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培训记录
时间:2014年11月8日晚7:30——10:30时
地点:仙桃中学
参加人员:仙桃各高中心理咨询教师
督导专家;陈安利、吴石全(仙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教授)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热线电话心理咨询过程中接线员和来电者的关系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现场的情景再现演示,陈教授和吴教授在如下几个方面同大家进行了讨论和督导。
一、在接听电话时,对来电者的求助意图的困惑。
在演示过程中,来电者对接线员提出的问话反应冷淡,使接线员无从判断来电者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心情很郁闷,有挫败感。
吴教授问接线员: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感觉他打电话来一定会有些问题需要帮助,可是又不说出来,很无奈。
无论是接线员或者是举手发言者,大部分是想搞清楚问题在哪里。吴教授提出这个问题很重要,其实是希望接电话的时候要对自己的情绪以及可以从对方那里感受到什么情绪有充分的觉察。你为什么要急于帮助他,要感受对方的状态。
陈教授认为对方可能是在试探,把情绪状态从高降到低然后不再说话是经常会发生的经验,可以采取两个步骤;1,首先明确做出回应,按程序了解基本情况。2,对方不说话时,可以先沉默一段时间,但是隔一会要问一下是否还在场。其实他是需要说话的。
有一种说法是,求助者寻求心理咨询的意图可以分为4类,1,windows shopping,挨个试,谁都不相信,缺乏改变的动机。2,抱怨,找个地方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3,寻求协同,希望有办法改变他人,如老公有了外遇,怎样让老公改变。4,真正的求助者。只有选择真正需要改变的求助者,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效。
二、在咨询过程中的关系
有咨询师问到在咨询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各种情况而产生焦虑情绪,比如;移情、求助者的高素质、低素质等。
陈教授说:关于移情,自己能够觉察,是因为自己的经历中还有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督导或自我督导,不断完善自我的力量。
在做咨询时,尽量不要考虑对方的身份高低,尽量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信息即可以起到治疗效果,所谓信息,就是“引起差异的差异”,说别人听懂的话,而且不是套话,不是他人都会说的话,谈贴近来访者生活的事,这样的信息可以引起来访者的心灵震动,可以产生治疗效果,可以使来访者对你产生信任。
三、把握谈话的方向
陈教授说:谈话时要时常停下来思考,不要被对方的影响带走,这就像下围棋一样,要不停地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等待对方做出决定,采取相应的对策,在过程中有方向感。虽然说价值观保持中立原则,可是实际上咨询师的价值观仍然具有引导的作用。出手时一定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否则很难撬动来访者已经形成的运转模式。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不要将焦点总关注于行为方面,可以转到关系的问题上来。有些具体的问题是不良人际关系的必然结果,关系的调整可以带动一系列表层行为的变化。经过提醒来访者很容易领悟到这一点。2,有焦虑,有困难的人需要被帮助,谁痛苦谁改变,在咨询过程中有时咨询师的焦虑情绪比来访者还高,可以激发来访者的主动意识。
四、咨询中的整体观
在咨询时,不仅要关注来访者面临的问题,还要从知、情、意三个层面感受对方,全面掌握情况。交流的层次也要从大、中、小,即从宏观、中度、微观角度审视问题。有时感觉到来访者不配合,实际上是所谈的问题不具体,比方说,“没意思”,到底是什么没意思要具体化。
五、建立督导机制
每个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一定要建立自己有效的督导机制,1,可以自我督导,将咨询记录整理后从中发现问题,自我领悟。2,督导小组,3,专家督导。有时在咨询过程中一些重要事情的决定,甚至细微到一句话,是需要向督导请教的。
吴教授说:学习他人的案例不如对自己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感受,重要的是觉察,是否有无奈的感觉,是否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有一种移情叫“泛移情”,那是这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的行为模式在起作用,通过觉察,可以发现很多对方心理活动的传达。
陈教授、吴教授还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很多具体问题,培训活动于10点30分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