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学习—— 
国学经典简介 
               李启新 
 
  
  
一、儒家经典:(代表人物孔子)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唐文宗时在国子监立石,刻《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经加《论语》、《孝经》、《尔雅》计十二经成《开成石经》,此石经于唐文宗大和至开成年间刻成,今藏陕西省博物馆。《开成石经》浓缩了儒家思想文化,在北宋元佑二年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十二经是唐朝科举取士的考试标准用书。 
自从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学举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二、道家经典:(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是春秋时代老子(名李耳,字伯阳)的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庄子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道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道德经》原文举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三、佛家经典:(代表人物释迦牟尼) 
代表作品:《大藏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华严经》、《法华经》等。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骑朝天吼,有33种化身,道场为浙江普陀山; 
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骑象,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骑狮,道场为四川峨眉山。 
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为安徽九华山。 
佛家禅语举例: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四、儒、道、佛三教思想比较 
儒教:中庸之道  和谐进取  注重行善  核心价值观“仁” 
道教: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注重无为  核心价值观“道” 
佛教:六根清静(净)  慈悲为怀  注重内省  核心价值观“禅” 
  
 
  
  
佛渡有缘,道行天下,儒尽风流,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经过千年的融合,在宋代,儒、道、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儒礼、道行、佛法为灵魂的影子,在每一位华夏子孙身上都可以看到。有人说,中国人很幸福,往往得意时是个儒家,失意时是个道家,绝望时是个佛家。 
中国有八千年的玉文化,3000年的青铜文化,2000多年的三教学说,5000年的人类文明。由于近代的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今天我们加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要进一步弘扬5000年的中华文明,净化我们的心灵,构筑国人的精神家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