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学习——
中国书法演变
李启新
1、篆书:
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zhòu)文(金文之繁化)、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小篆(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作为全国统一的规范化文字。
2、隶书:亦称汉隶,始于秦、盛于汉。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是汉朝的官方书体,是汉字字体发展的一次大变革,是古今汉字的分界。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3、楷书:也叫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总结了汉代隶书楷化的成果,把这样一种新的体式发展成极有表现力的书写形式,他被称为“楷书之祖”。
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4、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书写行云流水,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5、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又称“隶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今草:亦称“小草”,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折,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是东汉的张芝。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其中张旭史称“草圣”。
|